在车间班组、劳动一线举办“板凳课堂”“沉浸式”微宣讲10场;推动园区成立工会联合会,21家小微企业职工实现“双覆盖”,14家企业新建工会组织;指导、帮助18名困难职工子女成功申请参与“金秋助学”活动;参与调解3起劳动争议纠纷,帮助11名职工追回欠薪3.4万元……谈起这一个月以来的蹲点工作进展,福建省泉州市总工会蹲点工作组娓娓道来。
8月,泉州市总工会“问需问计·同心同行”机关干部赴基层蹲点工作启动后,3个蹲点小组分别进驻新就业形态平台、产业园区和乡镇工会,开展为期1至2个月的蹲点活动。蹲点期间,工作任务聚焦“六个一批”,即组织一批宣讲活动、新建一批基层工会、推动一批维权服务、办成一批好事实事、帮扶一批职工朋友、形成一批调研成果,瞄准基层和职工需求,进行“靶向解题”。
共学联创琢匠心,推动宣讲“微课堂”进基层
日前,在福建冠达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旁的一间会议室里,驻晋江经济开发区总工会蹲点小组举办了一场“板凳课堂”。
泉州市总工会蹲点小组组织劳模工匠、技术能手进企业宣讲。李亮 摄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如何从普通岗位上实现技术逆袭?”当这个萦绕在许多一线产业工人心头的疑惑被抛出时,在晋江三力机车从事研发工作的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清国,立即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抓创新,不问出身!”他分享了自己从车间流水线实践、夜学三维软件起步到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带领团队攻克127项难题、申请41项专利、培养23名骨干的逆袭之路。
冠达星制管专家郭文彬也接过话头,讲述了自己17年从“差不多”先生蜕变为极致较真行家的历程:调模轮间隙反复测量、管径误差严控5丝(0.05毫米)、从机器声响和钢管表面痕迹中精准“听诊”问题。而木板车间的吴永强则分享了他与机器“深度对话”的故事。他坦言,守着机台就是守着沉甸甸的责任。
“在机械轰鸣中沉淀定力,在技术瓶颈前勇于突围,这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最鲜活的底色!”聆听3位劳模、技术骨干的“微宣讲”,蹲点小组与车间职工们沉浸在这场致敬匠心的精神洗礼中并深受启发。
冠达星的00后制管工人周星民开心地说:“之前对繁复枯燥的车间工作产生了放弃的念头,3位技术大咖走进车间面对面‘传经送宝’、答疑解惑,这让我更加明确了今后职业技能发展之路。刚才我还当面向刘清国老师加了微信好友,请教了SolidWorks等三维设计软件的学习技巧……”
宣讲“小课堂”,凝聚职工“大能量”。蹲点期间,各蹲点小组走进园区、企业车间及工会驿站,以领学促深学的形式,与劳模工匠、基层工会干部职工们共同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及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推动劳模工匠“联学联创”和劳模工匠助企行走深走实。
快速调解化纠纷前置服务防风险
“真没想到,上午求助,中午就拿到了工资!”在晋江经济开发区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外,拿到工资的职工李小洪激动地向蹲点干部王阳、吴阳杉连连道谢。
日前,小李因无法适应工作强度提出离职,要求企业立即结清工资,但企业以“薪资需走流程”为由拒绝,双方争执不下。正在基地调研劳动关系争议调解工作的蹲点小组得知后,立即联合基层工会调解员介入。
“我们了解到企业的薪资发放流程确实需要审批,但职工着急用钱也是实情。”王阳回忆道,他们一边向企业解释《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中“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的条款,一边劝说职工理解企业的管理规范。最终,企业财务部门为小李办理了结算。
这场耗时3小时的调解,是蹲点小组调研园区劳动关系的一个缩影。“职工法律服务一体化基地不仅要解决已发生的争议,更要提前排查潜在的用工风险。”蹲点小组组长戴竹华在调研笔记中写道,他们计划联合基地梳理近半年的争议案例,形成《园区企业用工风险提示手册》,助力企业规范管理。
在基层作答“解题思路”,把温暖送到劳动一线
夏秋之交的闽南大地,热浪依旧裹挟着工业区的机器轰鸣。石狮市鸿山镇总工会蹲点小组黄贞强、颜婉玲的脚步已踏遍镇域内的工厂车间与乡村小巷,15户困难职工家庭的灯光里,正映照着“金秋助学”政策落地的温暖轨迹。
从兴迅纺织厂的车间到亿宏服饰的裁剪车间,从洪厝村的老式民居到郭厝村的出租屋,蹲点小组的调研本上逐渐清晰地勾勒出困难职工家庭的群像:收入来源单一的夫妻工、因大病致贫的单亲家庭、赡养老人同时负担子女教育的多子女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如同压在肩头的巨石,让这些靠双手打拼的劳动者彻夜难眠。
在洪厝村,单亲职工余英全一家抚养着两名大学生,但最初只提交了一份助学申请。“以为一户只能报一个,不想给工会添麻烦。”余英全解释道。
带着“同一家庭能否多人申请”的疑问,蹲点小组立即向市总工会权益部咨询政策细节。当得知“今年已取消每户申请名额限制,符合条件可多人申报”的政策更新时,组员立马通知余英全。“原来两个孩子都能申请!”余英全高兴地说。在蹲点小组的协助下,她当天就备齐了材料。
当蹲点小组将修改后的政策说明送到最后一户家庭时,夕阳正穿过工业区的厂房玻璃,在墙上投下温暖的光斑。职工林惠新在意见反馈表上写道:“原来政策不是冷冰冰的条文,是工会干部送来的阳光。”
创新建会模式,让职工感受到“娘家人”在身边
“平时除了工作之外,朋友圈小,基本没有社交,更没有机会参加工会活动……”来自江西的硕士生杨晓在晋江经济开发区三创园创办了一家小微企业,目前企业仅她一人。蹲点小组在一次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许多小微企业职工享受工会服务难的情况。
将情况与晋江经济开发区总工会、三创园工会负责人商量探讨之后,“助力推动成立三创园工会联合会,让园区企业、职工实现‘双覆盖’”,成了蹲点小组的一项新课题。
8月28日,晋江经济开发区三创园工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三创园路演大厅举行。蹲点小组成员与45名会员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作为晋江市首个科技创新型园区工会联合会,三创园工会联合会是晋江“小三级”工会建设在科创领域的一次突破性实践,也是蹲点工作下沉服务、精准对接科创企业职工需求的重要成果,让工会服务直抵科技创新一线。
持续推进职工文化服务提质行动,做优做强园区工会文化服务阵地,辐射周边园区、企业职工,打造“职工十分钟文化生活服务圈”……在蹲点小组规划的未来建设蓝图之中,还将继续以“下沉一线、服务基层”为核心,持续赋能三创园工会联合会,推动工会工作落地见效,助力园区凝聚创新力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工会动能,让“娘家人”的服务贴近职工、惠及职工。
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工会工作的鲜活经验来自基层,“解题思路”同样来自基层。通过一段时间的“沉浸式”蹲点,泉州市总工会3个蹲点小组结交了一批职工朋友,新增了一大批工会“粉丝”,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赢得了职工的点赞与信赖。接下来,泉州市总工会将继续坚持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的理念,根据企业组织形式和职工队伍变化精准施策、靶向解题,让广大职工感受到“娘家人”就在身边。(李亮 黄丹萍 王子凡)
升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